昭君墓
座落在呼市南郊的昭君墓,是塞外影響最大的一座昭君墓,整體占地面積近100畝,文獻記載中亦稱為“青冢”。據(jù)民間傳說,每到深秋時節(jié),四野草木枯黃的時候,唯有昭君墓嫩黃黛綠,草青如菌。因此歷代詩人常常好用“誰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沒斷碑”之類的詩句寓意。據(jù)說“呼和浩特”的蒙語治澤為“青城”,就是因青冢而得名的,而“青冢擁黛”也成為呼市八景之一。由于墓體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晚霞的映照,墓景時有變化,傳說一日有三變。
大召寺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名無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區(qū)。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
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
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歷八年(1580)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寺院。大召建成,由于召中供奉銀制釋迦牟尼像,所以當時也稱為銀佛寺。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僧格杜棱汗邀請*三世來呼和浩特。*三世在土默特部盛大的歡迎儀式中,自
鄂爾多斯進入呼和浩特,主持了弘慈寺銀佛的“開光”法會。從此大召在當時漠南
蒙古成為有名的寺院,也是呼和浩特最大的寺院。
五塔寺
五塔寺位于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組成,為磚石結(jié)構(gòu),通高16.5米,塔頂是由五座舍利玲瓏小塔構(gòu)成。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上層則為數(shù)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是一座磚石結(jié)構(gòu)的喇嘛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覺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遜色。
內(nèi)蒙古博物館
內(nèi)蒙古博物館座落在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全區(qū)唯一的自治區(qū)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博物館。內(nèi)蒙古博物館的展廳大樓造型別致,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奔馳的駿馬,象征著內(nèi)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筑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qū)首府標志性建筑之一。
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通道南街東側(c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大批回族居民自
新疆遷到呼和浩特,始建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禮拜寺。它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回教)禮拜寺院,即回族人民舉行宗教儀式的民族寺宇。
公主府
公主府是呼和浩特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將其妹靜宜公主嫁給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長子葛勒旦多爾濟,因公主酷愛歸化城一帶風光,乃建府于此。三十年,康熙帝又將六女恪靖公主嫁給葛勒旦多爾濟前妻所生長子敦多布多爾濟,后遷府于此。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復將多爾袞之孫女和碩格格嫁給恪靖公主長子根札布多爾濟,其后裔遂世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