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會寺為省級重點佛寺,坐落于太湖縣白云山麓,為唐代古剎。寺背倚白云峰,有清泉飛瀑自云崖而下,響聲如雷,因名響水崖。激流繞寺而過,名玉帶河,河上有石拱橋,建于宋,名玉帶橋。海會寺前殿、中殿毀于文革,近年始恢復舊觀。主體建筑為一組仿唐建筑群,紅墻黃瓦,在山圍綠繞中熠熠生輝,環(huán)境清幽宜人。山門匾額“海會寺”系趙樸老所書?!遁浀丶o勝》卷四十六載:“白云山在太湖縣東三十里,有海會寺,其寺至今存焉。”宋代詩人王之道(宜和六年進士,有《相山集》傳世)有《游白云山誨會寺》紀勝:龍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七峰互回環(huán),仰見天一握。古木森建幢,蒼藤大張幄。初疑翠黛掃,頗類清玉琢。飛泉何處來?其勢白天落。舂撞吼雷霆,激射紛雪雹。田家承下流,伐石競耕鑿。搖風麥初齊,泛水秋尚弱?;腥籼一ㄔ?,誤入不容卻。況有古道場,碧瓦紅丹擴。樓臺鎖煙霞,松杉聚猿鶴。我柬孟夏初,征衫汗如灌。消除愛欲惱,澡洗塵土濁。山神似相留,入夜雨還作。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盤薄。何當賦歸來,寄傲酬素約。
當時的白云山海會寺是古樹蒼藤,遮天蔽日,飛泉瀑布,似雪雹紛飛,獅吼雷鳴。碧瓦紅墻被煙霞縈繞,松杉叢中猿鶴相親,百鳥和鳴,詩人恍如置身桃源勝境,身心為之凈化舒暢。這就是宋代白云山海會寺的畫卷,宋人尚稱之為古寺,那也就是唐代海會寺的舊觀了。
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太湖知縣李淳曾撰《太湖縣白云山海會寺建經藏記》。(見宋張昊《云谷雜記》)所謂經藏,是藏經閣、藏經樓等專門收藏佛教典籍的處所,也就是皖西南的佛教典籍研究中心,足見海會寺在宋代影響之大。“海會”是什么意思?“海會”一詞,出于佛教著名典籍《華嚴經》?!度A嚴經》上說:“海會者,乃以深廣故意。”為佛經做注的人說:“海”比喻德高、數眾。于是人們遂把許多高僧會聚在一起叫海會。趙樸老在《訪
云岡石窟及華嚴寺》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仿佛
靈山集海會,弟子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悲或欣然。
這里的“海會”就是上面所說的意思。靈山是釋迦牟尼講經之處。樸老是說石窟石像。禪宗在原義的基礎上對“海會”做了一些新的解釋,禪宗說:僧眾到寺院來修行,就好象百川流入大海,歸宿和目的都是一樣的。于是就把眾僧會聚到寺院來修行稱為海會。用“海會”名寺院,是把普通名詞變成了專有名詞,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誠修行。
此后不久,一代高僧、禪宗二十一世白云守端禪師(即白云祖師),在海會寺弘揚佛法,高徒遍各地,為海會寺贏得了輝煌,這和海會寺的豐富典藏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