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江南貢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明代定都
南京,蘇皖兩省鄉(xiāng)試及全國性會試場所;遷都北京以後,
南京為留都,仍為科舉考場。清代初期,南京為江南省首府,故貢院一直沿用「江南貢院」之名。
江南貢院貢院四周建有兩重圍墻,上面布滿荊棘,以防夾帶作弊,故世人又稱貢院為「棘圍」。
江南貢院曾占地約三十萬平方米,東起姚家巷,西至貢院西街,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為夫子廟地區(qū)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後只剩一個四合院式結(jié)構(gòu)的樓宇,只作展示當時繁榮景象的博物館,內(nèi)有一可感知貢院盛世時宏大的建筑模型圖。
明清兩代名人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翁同龢、李鴻章,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張謇等人皆出於此。
在清一代,科考共舉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鄉(xiāng)試中舉後經(jīng)殿試考中狀元者,
江蘇籍49名、
安徽籍9名,共計58名,占全國狀元總數(shù)的51.78%。
江南貢院,位于南京城的東南隅,它東接桃葉渡,南抵秦淮河,西鄰狀元境,北對建康路,為古之“風水寶地”。據(jù)《南窗紀談》所載:建康(南京)貢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創(chuàng)建,起初為縣府學考試場所。占地不大,應考人數(shù)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時,則借用僧寺舉行考試。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鄉(xiāng)試、會試于南京舉行。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于北京,但南京仍為留都。因江南地區(qū)人文薈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場便越來越顯得狹小。永樂皇帝便沒收臣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wèi)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檜之子貝喜祠等改建“江南貢院”。后經(jīng)明、清兩代的不斷擴建,至清光緒年間,江南貢院已形成一座擁有考試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另有主考、監(jiān)臨、監(jiān)試、巡察以及同考、提調(diào)執(zhí)事等官員的官房千余間,再加上膳食、倉庫、雜役、禁衛(wèi)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園、橋梁、通道、崗樓的用地,規(guī)模之大,占地之廣,房舍之多為全國考場之冠。
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qū)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南宋(1169年),是縣、府學考試場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鄉(xiāng)試、會試都集中在南京舉行,回此,縣學、府學必須另建考棚。當時東邊營的下江考棚,原為江寧縣學考場,雞鳴山下南京市政府大院是上元縣縣學考場。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薈萃之地,考試仍在此按期舉行。這時成祖又繼續(xù)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均有擴建,到清光緒年間,貢院占地達數(shù)萬平方米。其規(guī)模之龐大,為當時全國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至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20644間,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辦公住宿用房在內(nèi)。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貢院也隨之失去作用。1919年開始拆除貢院,除留下貢院內(nèi)的明遠樓、衡鑒堂和一部分號舍作為歷史義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為市場。
明遠樓是貢院內(nèi)棟宇之一,樓凡三層,作四方形,四面皆窗。位于貢院中心,原是用來監(jiān)視應試十子人貢院考試的行動和院內(nèi)執(zhí)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jié)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迫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是有楹聯(lián),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并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囂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余。”從聯(lián)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墻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碑文最后嘆道:“今則數(shù)百年文戰(zhàn)之場,一巳盡歸商戰(zhàn),君子與此,可以觀世變矣!”
如今這里攤販櫛比,行人熙攘,十分熱鬧。
地址:秦淮區(qū)夫子廟金陵路1號;
門票: 20元;
交通:
乘游2、游4路,1、7、31、40、301路車在夫子廟站下,乘2、4、16、33、44、49路車在長樂路站下;
美食:
江南貢院在夫子廟內(nèi),附近有許多南京特色小吃;現(xiàn)在麥當勞等洋快餐店也開進了夫子廟。飲食方便;